<
    但是丈夫嫌弃她身上和房间里挥之不去的药味,再也不来她的房间。起初还只是家中的侍妾和外面的青楼,后来直接要开口纳妾。

    婆婆开始感激她的付出,后来就开始心疼请大夫买药花费的钱财,也开始嫌弃家里总有大夫和药味“不吉利”“晦气”。

    公公开始时得意于家中因她而得的“好名声”,但没多久就嫌弃她“身子弱”“不能生”,每日光顾着吃药怎么生儿子,他怎么抱孙子?

    甚至当她因为丈夫急着纳妾有些心酸、暗自垂泪时,公婆都开始明里暗里的指责她。

    婆婆说:“家里太冷清,多点人口热闹些。你身子也不好,让其他人为你分忧,你专心养病岂不是正好?”

    公公说:“你家也是规矩人家,我们家一代单传,不能到了你这断了香火。这规矩,你做人媳妇应该懂。”

    她能怎么办?

    为了显示自己家教没问题、显示自己没有怨恨,她只能撑着身体,张罗纳妾喜宴。

    为了家中喜事的氛围,这几日她不但不能继续吃药,还得日日熏香,好让药味散尽。

    丈夫感激她的付出和大度,在纳妾之后,与妾室恩爱一段时间似乎又想起了她的好,开始经常回她的房中。

    她想着妾室得意张扬且更为年轻貌美的模样,为了子嗣,为了宠爱,开始彻底停药。

    果然,丈夫似乎也更想先生出嫡子,免得妾室先产子被人说“宠妾灭妻”。

    一番努力后,她顺利怀孕了,好运似乎终于降临在了她的身上。】

    “终于苦尽甘来了!”

    各种揪心的妇人听着别人的故事,仿佛在看自己的人生。

    哪怕自己没有割肉割心肝,但是各种疼痛的付出在婚姻里一定是有的。

    当听到小说里的女子终于被丈夫感激、还让她怀孕了,妇人们顿时就像看到了虐文大结局,看到了女主苦尽甘来获得了大圆满结局,开始觉得自己的付出也是会有好的收获。

    她们为女主高兴,也为自己的未来饱含期望。

    她们说出自己最真情实感的祝福:

    “果然是孝心感动天地,这不就怀孕了吗?”

    “一定是儿子!一定是一胎得子!”

    “只要有了儿子,地位稳固,有个妾室也不妨碍什么,就当奴婢使唤得了。”

    “让主母生儿子,让那贱人只能生女儿,日后嫁出去给主母儿子联姻拉拢人正好!”

    同样是女人,她们热情地议论着,已经把“妾”和妾室没影子的“女儿”的未来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一刻,她们与自己厌恶的男人,表情高度相似。

    【就在主母安心养胎、对自己未来的儿子满怀期待时,公公却突然病倒了。

    主母主动请缨去照顾公公,被丈夫称赞一声孝顺,哪怕自己大着肚子身体不便、哪怕割肉后的伤势未痊愈隐隐作痛,她心里依然是得意的、骄傲的。

    直到丈夫新纳的妾室的到来打破了一切。

    妾室端着肉汤走到了公婆面前。

    她面色虚弱发白,声音娇柔地说道:“公公生病奴家实在忧心,听闻姐姐割肉侍奉婆母,奴家来为公公割肉做汤,希望公公早日康复。”

    主母看着妾室呈上肉汤时袖口露出的染血纱布,捏紧了帕子。

    果然,公公十分感激,吃下了妾室的肉,哪怕并没有病愈也精神焕发了起来。

    公公感受到了妾室对自己的“尊敬”和“孝顺”,非常满意。

    大家齐齐称赞妾室,完全忽视了怀孕照顾公公的主母,让主母越发痛恨妾室。

    没多久,妾室就宣布自己怀孕了,公公更是赞美她“能生养”,为家族开枝散叶,“是个好的”。

    主母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

    她即将临盆,可是妾室已经怀孕,若是两个人都生的儿子怎么办?

    还不等她想出对策,妾室提前发动了,早产诞下一子。

    接生的产婆表示,妾室是因为割肉受伤才导致孩子早产。也就是说,割肉的时候妾室早已怀孕。

    公婆更加感动,甚至觉得这样的女子生出来的孙子一定“至孝”,对诞下了长孙的妾室大为夸赞。

    主母却觉得,妾室是故意给自己儿子铺路。

    她不能等了。

    她也要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只是这种爱子方式,实在是……”

    宋朝,宰相寇准听到这些故事,被震惊的脸色发白,一阵阵的恍惚。

    皇后刘娥冷冷道:“这种爱子方式还不是被你们男人逼得!”

    两人本就不和,经常在朝堂上争锋相对。

    见到这一幕,赵恒连忙两边劝和:“我们男人也没这种爱好,这都是民间的误导。”

    眼看刘娥又要开腔,赵恒直接把矛头引向其他朝代:“都怪这明朝,明朝怎么奇奇怪怪的……”

    刘娥本想说,天幕说过“割肉侍亲”是起源于宋朝。

    但是想想,她本就是自民间而来,民间目前的确没这种习俗,恐怕与天幕说的一样,是自那“靖康之耻”之后的事。

    想到这里,刘娥越发坚定信念:老赵家的皇帝不行,还不如自己上!

    .

    “民间要严查割肉侍亲之事,严禁再犯!”好武的朱棣被这些乌烟瘴气的事情气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