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454节
    竺瑶不敢顶撞桓云,“属下思虑不周。”

    桓氏兄弟中,桓冲、桓豁人品都不错,容易相处,唯独桓云为人刻薄,镇守广陵时,欺压士众,多所枉滥,众皆嗟怨,惧桓温之势,而不敢弹劾。

    “既然梁军退走,依小弟之见,那剩下的粮食也不必给了,李跃一时半会不会南下。”桓云眼珠子咕噜噜转着。

    桓温斜了他一眼,“人不可无信,李跃归还江陵,吾岂可无信?穿将出去,天下人何以看我桓家?此次退走,下次复来,该当如何?”

    上次偷袭东关,是两军相争,其实算不上背信弃义。

    兵者,诡道也。

    但两国商议好的事,不能言而无信,否则下一次谈都没得谈。

    郗超道:“梁秦大战迫在眉睫,大司马亦当早做准备。”

    桓温正色道:“嘉宾可有良策?”

    郗超思索一阵后道:“梁国虽强,但氐秦犹有一战之力,今年北方大旱,梁国必受影响,属下已经尽量拖延粮草交付时间,且看此番天意如何,若旱灾影响大,两国殊死一战,定两败俱伤,江东可高枕无忧十年。”

    粮食分批交付,正是出自郗超之谋。

    最后一批要等到秋收之后,如果梁国旱灾严重,还可以粮草为由要挟梁国。

    怎么给,其中的门道非常大。

    梁国如果战败,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那么氐秦将势力大涨,江东联合的对象就是梁国。

    氐秦对江东同样虎视眈眈,汉中、蜀中都是从江东手中夺走的。

    梁国如果胜了,那么平定关中乱局,消化关中人口,至少需要四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有这几年时间,江东可以振作起来。

    “梁秦相争,乃天亡之,我等岂可高枕于江东,按兵不动?梁胜则击秦,攻取汉中,分关中一杯羹,秦胜,则出青徐,恢复大河以南!”桓云想当然道。

    郗超拱手一礼,却一言不发。

    桓温甩甩手,斥道:“休得胡言乱语,这等大事,汝岂知晓其中厉害?”

    “难道就这么按兵不动,错失良机?”桓云不甘心道。

    “与你三万人马,你去夺回樊城如何?若是胜了,吾上表让你来当大司马?”桓温语气平淡。

    但谁都能感受出来怒火。

    广陵、濡须、荆襄,原本都在桓温掌控之中,三面压制江东。

    但谢安皆此次襄阳被围,江陵被攻破,发动王彪之、王坦之、王羲之等人弹劾桓云贪赃枉法,侵夺田地人口,用桓温的法度制裁了桓云,将他从广陵挤走,安排年仅十八岁的侄儿谢玄担任广陵督护,接掌了兵权。

    这一手让桓温也无可奈何,要怪只能怪这个弟弟实在不成器。

    健康朝廷与桓温的博弈无处不在,梁军攻打荆襄,给了谢安这次机会。

    “这如何使得?小弟……不敢……”桓云吓了一跳,赶紧请罪。

    “不敢就回建康。”桓温之志根本就不在北面,此战也让他认清了两边的差距。

    十年时间,对他而言足够了。

    “唯!”桓云老老实实点头。

    关中,长安。

    不是苻坚大意了,而是谁也没想到年仅十七的苻武竟然如此骁勇。

    毛嵩也是一员勇将,能被苻坚看上眼的绝不是泛泛之辈。

    苻武在粟邑击败毛嵩之后,迅速退往上郡。

    背靠河南地,发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口号,召聚四方豪杰,准备跟苻坚大战一场。

    “传令姚苌、杨安转攻上郡,速速剿灭此贼!”苻坚顾不得兄友弟恭,如果不能快速平定苻武,这场叛乱就会席卷整个氐秦。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完全是在往苻坚心窝里面捅刀子。

    苻氏宗亲,不止苻健、苻雄一系,还有苻雅、苻洛、苻飞等,一旦苻坚的天王之位受到质疑,如何号令关中豪强?

    “天王且慢,上郡与太原一河之隔,苻武定与梁国勾连,此战非同小可。”权翼连忙拱手。

    苻武击败了毛嵩,不趁势进兵长安,反而退往上郡,明显是不安好心,要跟梁国取得联系,同时也保留一条后路,随时可以退往河南地。

    此外,上郡距离长安遥远,加大了苻坚平定叛乱的难度。

    第一次战败,情有所原,但若是再败,关中就要乱了。

    苻坚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平日里倒也小觑了阿武,唯今之计该当如何?还望先生教朕。”

    权翼道:“苻武既然已经退到上郡,无伤大雅,天王应该当心关中豪酋,若有人响应,里应外合,祸患极大!”

    如果派大军远征,恰好造成了关中空虚,给了豪强可乘之机。

    苻坚惊出一身冷汗,忽然感觉此次叛乱有些超出意料,苻武生性冲动豪勇,继承了苻氏的骁勇善战,但绝没有这么高的谋略水平。

    也就是说,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事态的发展。

    而这双手的主人是谁,不言而喻,天下能有这种能力的势力不多,不用脑子都能想到。

    “嘶……”苻坚吸了一口凉气,“若非先生,险些中贼人之计也!”

    权翼眼中精光一闪,“攘外必先安内,陛下如今要整肃关中,不妨假借出兵,然后一举荡平关中豪酋,收取土地、丁口,则苻武充其量一流寇尔,不足为虑。”

    其实上郡在汉末时,中原大乱,上郡连同西河、朔方、九原、云中等郡皆为南匈奴、鲜卑侵占。

    为了这么一块蛮荒之地出兵,实在不划算。

    “日不我与,曜灵急节,如今梁主正在攻伐荆襄,乃天赐朕以时机也,传令,卫将军李威率三千部曲,一万青壮,号称五万,大张旗鼓,进军上郡,朕要看看关中何人敢动。”

    苻坚与桓温性格完全相反。

    桓温遇事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苻坚却敢做敢为。

    如今的他如履薄冰,要么走到对岸,成就辉煌,要么坠入冰窟,万劫不复……

    第六百零二章 野心

    “苻坚竟能识破吾谋,按兵不动?”王猛略感惊讶。

    校事府直向皇帝负责,但王猛有假节钺在身,西线战场上大大小小所有事,都要过他的眼。

    苻武击败毛嵩,王猛瞬间就看出他的价值,让杨略带校事府的人投靠于他,又令薛强联络关中豪强,只要苻坚出兵,远征上郡,关中就会掀起大乱。

    “关中人物极多,苻坚擅纳贤才,颇有用人之明,看破都督之计,实属寻常。”薛强的从兄薛赞,当年也跟着姚苌投奔苻坚。

    “也罢,一个苻武原本也不是苻坚对手,当再寻一人起事。”

    王猛望着薛强,二人是故友,心意相通。

    “都督是说姚苌?”薛强眉头一挑。

    当年姚襄欲攻入关中,被挡在河东,得到了薛氏的支持,薛强的从兄薛赞正好就是穿针引线之人。

    “威明意下如何?”

    “姚苌腹有鳞甲,其心难测,大梁若是扶植他,只怕日后难以遏制,且关右羌人皆唯其马首是瞻……”

    如果是姚襄,薛强一定会赞同,姚襄一向仁义,偏偏能力一般,梁国能扶他起来,也能将他压下去。

    不过姚苌这几年在苻坚麾下南征北战,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谋略。

    五公之乱爆发,不知有多少羌酋支持姚苌起兵,姚苌全都按下去了。

    这种隐忍,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要知道姚氏与苻氏有血仇在身,姚氏的五万精锐当年被苻洪、苻雄于枋头击败,阵斩三万余,姚氏自此一蹶不振,东奔西走,逐渐衰落。

    这几年经过姚苌的苦心经营,才稍有恢复。

    “威明多虑了,非其如此,焉能与苻坚匹敌?姚苌不起,关中不乱,至于以后,氐秦都灭了,姚苌又能如何?”

    王猛其实早有决断,不过是来知会薛强一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王猛为人做事一向勇往直前。

    “既然如此,薛氏自当听从都督号令!”薛强虽入仕梁国,但薛氏仍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黄河以东,河东以北,皆为薛氏控制。

    “大善,有威明之助,苻坚必败无疑!”王猛拉起薛强的手笑道。

    “天下分崩已久,晋室无能,不能克复神州,振兴华夏,当归有德者,然则,薛氏并非吾一人能决……”薛强在王猛面前没什么隐瞒的。

    三薛、三薛,乃是薛氏三房,各行其事,并非铁板一块,各有诉求,遇到生存危机才会团结在一起。

    薛赞投姚氏,薛强归梁,还有一房谁也不投,安心在地方发展势力。

    “无妨,姚苌是聪明人,必会抓住时机。”

    一名使者自蒲坂城下的梁军大营北出,折转汾阴,自夏阳渡河,进入关中。

    在关中蛰伏了几日后,方才进入长安,将密信送给了薛赞。

    但一转眼,这封信就出现在姚苌面前。

    “信是东面而来?”姚苌并未拆开信封,如今是多事之秋,他巴不得躲得远远的。

    “然。”薛赞没有任何隐瞒。

    姚苌捏着信封看来看去,仿佛一只嗅到危险气息的猫儿,“天王已经忌惮于我,若是被人知晓与东面有联系,只怕姚氏满门难保。”

    谁也不会怀疑苻坚的手段,尤其在这个特殊时候。

    “明公大可放心,信是从薛家而出,人也是薛家的,此事不会有外人知晓。”薛赞追随姚襄十几年,对姚氏有深厚感情。

    “他们此时送信来,无非是想挑动某起兵。”姚苌嘿嘿笑了两声,亲自起来火烛,将这封未拆开的信点燃。

    直到变成一团灰烬,姚苌才拍了拍手,“汝意下如何?”

    烛火摇曳,姚苌一张马脸亦跟着明明暗暗。

    “属下觉得,如果有东面支持,此事大有可为。”

    姚苌不缺人,但缺粮草、军械。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