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452节
    所以暂时还有时间。

    两日后,江陵的物资和人口陆陆续续运抵樊城,粮草六十余万石,钱帛不可胜数,还有三千多架劲弩,两千多套铁甲。

    也算弥补了此战的亏空。

    李跃翻看着账册,心中感概还是江东有钱。

    衣冠南渡,大量百姓南下,间接开发了长江以南。

    北国杀的尸山血海,江东虽然也窝里斗,但还算安稳。

    “陛下,桓温使者至!”崔宏兴奋道。

    李跃心中一动,终究还是来了,“宣!”

    桓温派使者来,说明此战打不下去了,这也是他的风格。

    过不多时,使者被带进来,衣冠楚楚,满脸皱纹,须发皆白,明显岁数不小,“外臣常璩拜见陛下!”

    “赐座!”李跃敬他年长。

    一听其姓氏便知其出身,关东崔卢刘郑高,河东裴薛柳卫,至于江东更是豪族林立,常氏一听便是蜀中大姓。

    就连常炜祖上也是从蜀中迁入河北。

    桓温攻破成汉,收蜀中贤才为己用,常璩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谢陛下。”常璩泰然自若。

    “阁下此来,莫非大司马欲投我大梁,解江东百姓倒悬之苦?”李跃一见面就咄咄逼人。

    常璩面不改色,“外臣此来,是劝陛下罢兵。”

    “哦?朕为何要罢兵?只需攻破襄阳,便可尽取荆州,荆州在手,江东亦不远矣!”

    常璩眼神苍老,仿佛两潭深渊,毫无波澜的看着李跃,“恕外臣直言,陛下若能攻取襄阳,何须等到现在?且江东虽不如大梁,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大战一起,旷日持久,陛下定泥足深陷,届时苻坚收拾关中,三足鼎立之势成矣,终陛下之势,亦难破此局。”

    苍老而缓慢的声音异常深邃,能轻易进入人心。

    李跃现在知道桓温为何要派他来当说客,不过李跃似乎听到了另外一层意思,似乎常璩并不完全站在江东一边。

    因为三足鼎立,最合江东心意。

    “听闻阁下是蜀人?”李跃换了个话题。

    “外臣是蜀人也罢,晋人也罢,终究是华夏,肺腑之言,如鲠在喉,今日不吐不快,陛下欲一统天下,不在南,而在西,若取关中,一统北国,以陛下之才,不须十年,江东可平也,今先攻江东,后谋关中,是本末倒置,一旦氐秦崛起,战乱频繁,天下苍生皆苦,且不闻三国乱世,多少人家毁于兵灾……”

    堂中陷入短暂的沉默。

    李跃越发感觉此人心不在江东,起兵之初,其实也没想吞并荆州,灭亡晋国。

    到了这个地步,再打下去,其实两边都不划算。

    既然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李跃也不绕圈子,“退兵可以,大司马不敬大梁在先,江东无下国之利,朕遂起兵吊民伐罪,以讨不臣,江东准备如何补偿大梁的损失?”

    “陛下愿意退兵,便是天下之大幸事也,外臣此来,只是探明陛下心意,若陛下有所求,不妨列出,外臣带回,交予大司马定夺。”

    这已经是明显偏向梁国。

    李跃心照不宣,让崔宏执笔,“其一,晋室取消帝号,由大梁册封为晋王!”

    第一条就要奔着晋室的要害招呼。

    不过常璩还是一脸的无动于衷。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答不答应是桓温的事,开不开这个口,则是自己的问题。

    “其二,割襄阳与大梁。”

    有了第一条,李跃也不客气,桓温来摸自己的底,李跃也摸他的,“其三,每年上贡三百万缗钱,一百万石粮,其四,司马氏、桓氏遣送质子入邺城,其五……其六……”

    李跃一连说了九条。

    每条都狮子大开口,极力激怒桓温和江东。

    将不可怒而兴兵,君不可愠而致战。

    “陛下……”饶是常璩古井不波的性子,也忍不住苦笑一声。

    第五百九十九章 讨价

    梁军攻不下襄阳,再好的局面都白搭,桓温三兄弟不敢决战,也赶不走梁军。

    双方都有尽快停战的迫切需求。

    李跃试图激怒桓温并没有成功,没两日,使者又来了,这一次不是常璩,而是袁宏。

    桓温直来直去,也弄了九条对等,其一,梁国需承认晋室为天下正统,其二,梁军退兵,其三,归还江陵,其四,释放被俘晋军和被掳的百姓,其五,梁军十年内不得南下,其六归还樊城,其七……

    “岂有此理,莫非桓大司马以为朕真的束手无策?”李跃一脸愠怒。

    不过心中实则没有丝毫怒气。

    做生意,自己报了价,也要允许别人报价不是?

    更何况李跃的价码比桓温苛刻十倍,他若答应了,等于晋室直接亡了。

    两边都把正统排在第一,实则已经摆明了这场谈判的底线。

    “陛下当然有对策,然则倾国之军南下,粮草耗费巨万,对陛下而言,无异雪上加霜,襄阳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军民一心,陛下至少一年方可攻陷,届时,苻坚整肃关中,实力暴涨,而关东大旱,哼哼,敢问陛下何以抵挡秦晋两国报仇雪恨?”

    袁宏跟常璩不一样,立场清晰,一副视死如归的架势。

    李跃心中一震,梁国明年大旱的消息,江东竟然知道了,等于摸清了自己的底牌。

    转念一想,今年冬天一场雪没下,民间流言四起,江东不可能不知道。

    梁国有太史曹,江东肯定有擅长天象之人。

    不过知道也无所谓,旱灾影响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

    青州、淮北、兖州,沧州这些地区陆陆续续下了几场雪,只要淮北不干旱,梁国就能挺过去,此地几乎成了梁国的粮仓。

    再说府库中还有不少存粮。

    今年的旱灾究竟如何,还不能定论,这么大关东,不可能都发生旱灾。

    “哼,既然如此,何必再谈?请大司马前来一决雌雄!”李跃语气越发强硬。

    江陵捏在手中,心中不慌。

    “兵者,不详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为两国百姓计,还望陛下息雷霆之怒……”

    这边强硬,那边就软化了。

    如今桓温唯一的依仗是襄阳,被五六万梁军包围,等于命根子被李跃捏在手中。

    一旦李跃发起狠来,不计伤亡代价,攻破此城,就等于掐断了桓温的命根子,他能不慌吗?

    既然袁宏退了一步,李跃也退一步,将桓温的清单放在案几上,“江东背信弃义在先,朕不得不兴师问罪,如今既然大司马有诚意和谈,不妨开诚布公,彼此都省些口舌。”

    “陛下果然爽快,大司马愿奉上粟米一百万石,消弭两家之误会,只需陛下退兵,归还江陵、樊城即可!”袁宏紧张兮兮的盯着李跃。

    “一个江陵只值一百万粟?你家大司马真会做生意,朕在江陵屯垦一年,也能收二三百万石粮食。”

    江陵曾为楚国都城四百余年,但凡能被选为都城,大多土地肥沃,不然难以供养都城人口。

    荆襄之所以能压制江东,除了地处上游,还因能自给自足,钱粮大权不被江东掌控。

    李跃在江陵耗上一年半载,桓温就受不了。

    一百万粮食,还是粟米,这是打发叫花子。

    “阁下若无诚意,那就请回吧,一场旱灾而已,动摇不了我大梁!”崔宏在一旁帮腔道。

    袁宏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就这么回去,肯定不好向桓温交代,“还请陛下示下!”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跃不再客气,“三百万石稻米,换一座江陵城,粮食走水路,与巢湖交割,何时交割完,何时归还江陵。”

    三百万石不是李跃张口就来。

    这几年江东风调雨顺,庚戌土断如火如荼,晋室税赋大为增加,三百万石对江东九牛一毛而已。

    “这……”袁宏见李跃神色坚决,不好再讨价还价,“容在下回禀大司马。”

    “来人,为袁先生备一艘快船。”李跃点头。

    这么大的事,不是一个幕僚能决定的。

    “谢陛下。”袁宏拱手而退。

    “三百万石稻米,只怕桓温愿意拿,江东不愿意出。”崔宏道。

    “那是他们的事,三百万石都不愿意给,那朕就长期围困襄阳,屯垦江汉!”李跃其实已经做了很大让步,不再纠结于争夺正统。

    桓温若是还不识相,那就只能再打。

    襄阳的确坚固,但荆襄只有一个襄阳城,其他城池未必挡得住黑云精锐。

    只是李跃不愿将精力花在荆襄而已。

    任何事都有轻重缓急和性价比。

    正与崔宏说着,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啼哭声,凄惨悲凉,哀痛不已。

    李跃眉头一皱,正月还没过,就开始哭丧起来,听起来就晦气,“城中何事啼哭?”

    亲卫匆匆而去,过不多时回来禀报:“今日是上元节,城中战俘、百姓思念家人,故而啼哭,惊扰了陛下,属下这就带人去……”

    李跃都快忘了这事,“不必了,朕去看看。”

    樊城不大,万余百姓战俘拥挤在临时设置的几个栅栏中,如牲畜一般。

    江东富得流油,但百姓和士卒却衣衫褴褛,大冬天的很多人光着脚,蓬头垢面,有人挤在一起嚎哭不止,有人面无表情眼神麻木,仿佛一具行尸走肉……

    李跃回忆起当初在黑云山,遇见羯赵骑兵掳掠青年男女时的场景。

    “百姓都是从江陵掳掠而来,后续还有不少。”窦封解释道。

    李跃盯着百姓和俘虏看了许久,“没人给三日之粮,全都放了。”

    “放……放了?”窦封一愣。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