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bu小说网 > > 我们的1654 > 第508节
    到了永乐元年,也就1403年的正月,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曰顺天府。

    此后通州及所领四县均属顺天府,鞑虏入主后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动。

    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经辽、金、元三代,成为京东重镇。

    那里,早在1564年时就为了护漕卫京,开始修筑了城池。

    那座小城依河而建,平面呈瓦刀形,南北长,东西窄,周长约3015米。

    墙体厚处3.5米,高7米,中实夯土,外甃城砖。

    不管是大明还是后来的伪清,在张家湾的码头,每年都要有几百万石漕粮汇集,然后再沿通惠河,经护城河,转运到京城仓库。

    除了官家的漕运码头,这里的其它大小码头也是林立,有些大商行都有自己的专用码头。

    当然,别家的商铺也可以借用码头,只不过交一些停靠的费用。

    清风铺子的情报工作人员就在这个地方和一家大商行的码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通过看管这里码头的人结识了通州的大小官员。

    无论是哪个时期,这里都是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枢纽,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通州不但设重兵守护粮仓,而且置漕运通判、仓场侍郎、坐粮厅、通惠河郎中、厅汛等官员,他们要负责管理、疏浚通州河道、修筑闸坝、收支税粮。

    无论是谁,都将通州视为畿辅之门户。

    汉唐集团当然也毫不例外。

    那个看管码头的人很是好奇,这家清风铺子的人真是热心肠啊,竟然主动帮助自己修整码头!

    他们虽然也有货物往来,但是远不如自家多,可是竟然出了费用把码头好好的修整了一下。

    这一下子码头更结实,更平整了。

    码头的主家不过意,便主动免了他们以后借用的停泊费用,他们两三个月的,就那么一批货物,再要钱就不好意思了。

    得到了手下人的汇报后,那个大商行掌柜当即就免了这笔费用。

    这个时空的大商行,还没有来得及堕落成不要逼脸的占人家小便宜的样子,面子很重要,若是因为省了钱财,天天被人指着鼻子骂,还不得不装成不在意的样子,要人命了。

    那个看管码头的人更不能理解的是,如果他们真心结交官员,送礼都应该送给私人啊。

    这个好理解,经商的人,哪里有不结交官员的?

    但是他们竟然是公事公办的公开送,他们向通惠河郎中献上了一批水泥之物!

    这物件确实是好用啊,按照他们的使用方法,这码头修整起来甚是快捷。

    那个通惠河郎中在码头上试用了后,果然大有效果,他管理的官方码头一改过去的破破烂烂,变得规整了,而且那运粮的道路比往日可平整多了。

    通惠河郎中得到了他的上级,漕运通判的嘉奖,给了上评。

    通惠河郎中不忘功之所出,向上级推荐了清风铺子的商人。

    漕运通判接见了那商人后,立刻大感这个商人有效忠我大清的满腔热情,而且是纳头便拜,主动献上值钱的货色。

    漕运通判大喜啊,便称之为当世之弦高。

    清风铺子的商人自言能低价买来大量的水泥,还能运来更灵巧实用的码头设备。

    听那个商人所言,这些都是能加快码头运输的好物件!

    真是想我大清所想,急我大清所急——

    那个漕运通判更为感动了,便准了他的一片忠心。

    张家湾官家码头一天天地变得周转灵活,运粮迅速了,漕运通判在年末获得上评。

    漕运通判当然也没有忘记功之所出,他在漕运上给了清风铺子诸多便给,甚至为了加快他们运来水泥之物,他们相当多的运输船可以打出清风的旗号,可以不检查了,而且借用官家码头后也不收费用了,可以直接停靠。

    那清风铺子的旗号看着就喜性,一个大大的清字,配上一个漂亮的风字,四角有蝙蝠图形,不过那蝙蝠有些像耗子了。

    不过,蝙蝠本来就是耗子偷吃盐变成的嘛,呵呵。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到京城最后的一环。

    通惠河下游河道,基本是穿行在土质松软地层中,天天受水冲刷,流失水土容易。

    而且它的河面狭窄,水深不够,因此通过能力较弱,每日最多能运输两万石粮食。

    这也就是为何虽然有了通惠运河之后,仍然还要在张家湾大修粮仓,同时又要用陆运漕粮的原因。

    这粮食运输一直是个大问题。

    那个商人又献上四轮大马车。

    这是一个运粮的好物件!

    漕运通判一眼就看明白了——

    那个商人当时还好心地提醒说:

    “大人,此物运送粮食甚多,也甚是便捷。但是它对道路要求更为平整,甚至是要求京城里的禄米仓、上行、下行两处米仓的一些建筑也要改变一下,否则,它还是不如两轮马车了。”

    漕运通判哈哈大笑了,这个商人毕竟不是混官场的。

    平常期间,大家可以互相推诿地干活,但是,若是真能解决粮食运送的问题,这个活儿可是人人抢着干的,因为立竿见影见功劳的。

    漕运通判说:“你不要担心,这等好事,我一个陈条上去,就是扒民房、官房都是可以的。你,真是爱我大清的弦高!”

    那个商人立刻恭恭敬敬地跪下了,规规矩矩地磕了个头。

    他跪着说:“没有我大清,我等人哪里还有活路?”

    漕运通判听了这话,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这话说的,过了吧?

    但是他哪里敢说个不字?连说,是极,是极!

    张家湾码头到京城的道路当时就开始兴建了。

    果然如漕运通判所言,上级部门那是大喜啊,当即给了批复:大建,特建,好好建。就是这个意思吧。

    由于受了重视,这道路修得快啊,一水儿的三合土压实了。

    重要的地方还用水泥辅成。

    这道路可以并行通过四辆大马车!

    一路直达京城!

    京城里,一些阻碍道路的房子都扒掉,一水的青石铺成。

    那个商人目测了一下道路的宽度和平整度,感觉自己完成了任务。

    汉唐集团安全情报部的范例部长,给他们下发指令,想办法从侧面推动鞑虏把码头和道路的基本建设做一下,成本嘛,不必要考虑。

    这个是当然了,以后就是汉唐集团来了,不是还得修?

    那个商人最后看了一眼码头和道路。

    他感觉那码头上的设备,同时下摆两辆汽车是没有问题的,另外,那道路也可以并行两辆汽车了。

    他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两辆轰鸣着的汽车,它们喷射着子弹,毫不留情地迅疾如飞地扑进了京城里!

    但是任务还是多多的。

    那个商人很快要去天津开分店了,生意就是红火呢,这些就是我大清领导有方嘛。

    当那个商人来和漕运通判告别时,漕运通判心里竟然立刻有了不舍之情。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商人啊,去天津干嘛?留在这里辅佐我多好。

    但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这个家伙执意要走了。

    漕运通判最后无奈地说:“若是你主家执意要你去天津,也罢,我那里有朋友,可以为你修书一封,到时候也好有个关照。”

    那个商人心里话,在你私人身上花费了差不多十万马票的货物了,就得了这薄薄的一封信!

    不过这样也好,便于在那里展开工作了。

    第六百三十四章 鞑虏的反应 4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的“靖难之役”,便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这样,自古因漕运而兴起的天津,在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这是明大陆历史中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这就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

    明代的漕运,无论经河、经海都以天津为必经之路,明代统治者在此立卫筑城、置囤建仓。

    天津为适应其保障漕运正常进行和拱卫京师的需要应运而生,从旧日的聚落市镇发展为军事城堡。

    后来这里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鞑虏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在目前的时空,天津地区漕运的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运、河运并举,商贩、官运兼行。

    漕运的发展繁荣使数万名漕运人员从天津停留或经过,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天津的消费,使这里成为北方商品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很多人来此移居,因此,这里绝对是个开商铺的好地方。

    由于运送漕粮的人员大多是南方人,他们经常在天津停留,所以在南北运河上还经常能听到南方语言。

    受到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部分天津人也學会了讲南方方言。

    这一点就是52号工作站要远比51号更大一些的原因,就算人员多了,也不容易招人注意。

    也是从明代末年开始,流入天津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如江浙一带的丝绸、瓷器、布匹,辽东的大豆,河南的粮食,闽广一带的海货、木料、茶叶、纸张。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就此出现,当时天津城内出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集市,分布在城中心和四门附近。

    北门外有杂粮店,商贾贩粮百万,资通京师,城东有宫北大街、宫南大街,城北的针市街、估衣街、竹竿巷以及驴市、牛市、布衣胡同等都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方,天后宫附近在明代中期已经成。

    在天后宫的后面,大约一里外处,有一处前两层楼,后面三进的民居。

    这曾经是一个中等富户之家,他原先是与闽地做茶叶生意的。

    后来闽地的郑氏家族又突然兴起,叛了大清。

    天津官府查出他家的茶叶生意中,七八成都和郑氏家族有关,当时若不是他上下打点,差点判了他一个资敌之罪。

    所有的茶叶都没收了,算是家破人未亡。

    他便只能卖了房子。